楫水
白沙
展开剩余89%白沙船帮及其创造的航运经济奇迹
一、白沙船帮的形成与衰微
船帮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。1957年,在安徽寿县发现了四件战国时期楚国王子启的金 (铜)节,其中舟节一,车节三。舟节相当于当时船只通行的“通行证”。舟节铭文上,记有“屯三舟为一舿,五十舿,岁一返”。“舿”是一种古代运输的船只组织。这就是说,三舟为一舿,五十舿则为一百五十舟,此舟节限制一次所能行驶的舟数,每年更换一次。有了这种舟节,每一舿船只组织就可以顺利的经商通行。这种“舿”,就是船帮的雏形。战国时期,安徽寿县属楚国。川江下游为楚国蜀地,楚襄王在巫山巡游建有楚阳台。楚国向西扩展,一度越过今重庆,可见“舿”的这种初始船帮组织形式,影响了上川江。
到了唐代,“舿”的船工组织转变成了“纲”。唐朝船工组织的“船纲”,一直延续到宋代。南宋时期,白沙是朝廷划定的牛马专运码头,专运牛马称为“牛马纲”,其实就是一种船帮组织形式,不过是由官府掌控,民间船帮的特点尚不明显。
明代时期,白沙码头重点输运大米,米帮拥有大量的船只,船帮实质性形成,取代了“船纲”。船帮本来是俗称,朝廷为保证运粮安全,运粮船只按任务大小与船只大小配备军丁,定编为若干个船帮便于管理,在州府行文中出现“船帮”称谓,由此成为通称。运粮漕船是由官府租用民间船只办理,这个时期的白沙船帮,首要人物具有官商性质,白沙地域的富豪名门,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,具有因水而兴的特色。明清鼎革,天下大乱,船帮发生演变,逐渐转变成民间组织。
清光绪三年(1877年), 以重庆为中心形成三大木船帮派,以朝天门为界,长江上游的船帮称 上河帮,长江下游的船帮称 下河帮,嘉陵江为 小河帮。
上河帮分为七帮:富盐帮、金堂帮、嘉阳帮、叙府帮、合江纳溪帮、江津帮、綦江帮。 白沙船帮属于上河船帮的江津帮。綦江河主要流程在江津境内,綦江帮其实是由江津人掌控的。上河帮鼎盛时期,有大小船只近两千艘,其中江津帮有近千艘,具有上川江霸主地位。江津帮的千艘船只中,白沙船帮五百余艘,江津帮的实力,其实是白沙支撑起来的。江津帮的历任帮首,均是由白沙人担任,白沙船帮是江津帮核心与灵魂。
白沙古镇。摄影/吴文高
当时船只中型及其以上者挂风帆。 白沙地域多竹,竹篾有韧性,强度也较好,适宜作帆幕。这是白沙对川江航运的一大贡献。发端于明朝时期的白沙竹器业,就是编织竹篾船帆形成的。用竹篾片编成扁平的帆面,竹子自重轻,不易破裂,能经风浪吹刮,升降帆幕易于起落,牢固灵活,便利航行。白沙竹器街影响所致,江津县城毗邻通泰码头也形成了一条竹器街。明清时期,白沙和县城的竹器街,是川江竹篾风帆最大的集散市场。 《天工开物》所载的竹篾风帆,原产地在白沙。
船帮尊奉镇江王爷,江津船帮建立的镇江王爷庙位于长江与綦江交汇处的三角形台地上,山环水绕,水流湍急。现庙宇被毁,仅留大门等断垣残壁。大门上有一联“当前列万仞苍尖滴翠流丹为是庙别开生面,此地际两河交汇波涛汹涌仗吾神力挽狂澜”,横额“中流砥柱”。
旧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镇江王爷生日,白沙江津船帮在此举行新人入帮仪式。主持仪式的帮中长老,统称“三老四少”,先行祭祀镇江王爷杨四将军大礼,一应贡品而外,还要陈设船帮尊奉的《金刚经》和《北斗经》及《道德经》,同时挂出船帮航线全图和历代掌门帮首画像。再行奉请罗祖仪式,有巫师作法,诵念罗祖词。词分三段,浅显易懂。起首为《请罗祖词》:“罗祖修道栖霞山,紫云洞中炼仙丹,弟子请祖来指导,求把众生渡上船。”中段为《迎罗祖词》:“宣讲圣谕退回番,一芦渡江红江边,迎请罗祖两台坐,度化弟子结善缘。”煞尾为《悬罗祖词》:“弟子捧祖双膝跪,恭悬祖师升宝座,怀抱一部金刚经,虔诚诵读自无罪。”接下来有“三老四少”与新帮员合饮“义气水”仪式。船帮帮规行船时不许喝酒,只饮茶水。所谓“义气水”,就是从江中舀上来的清水。虔诚仪式不用酒,这是船帮特色,是在为严肃帮规着想。仪式讲述本帮历史即“三帮九代”,三与九即言其多。仪式最后,新帮员跟随“三老四少”诵读“十大帮规”,其实就是宣誓。“十大帮规”内容为:
第一,不准欺师灭祖;第二,不准藐视前人;第三,不准不孝双亲;第四,不准投拜二师;第五,不准嫌卑乱宗;第六,不准搅乱帮规;第七,不准盗卖按青;第八,不准记名记人;第九,不准欺孤凌弱;第十,不准奸盗淫邪。
旧时川江有红旗帮、长旗帮等船帮名目。 白沙船帮兴起后,江津船帮有了自己的旗帜,旗由白、黄、黑三色构成,中间绿色水纹。白色象征船帮运输业务川盐,黄色是黄谷颜色象征船帮运输业务为大米,黑色象征船帮运输业务为炭木,绿色水纹象征航道。由运输主营划分,江津船帮细分为盐帮、米帮和炭材帮,船是江中蛟龙,故有白龙、黄龙、黑龙三帮之说。白沙船帮,主要是白龙帮和黑龙帮。
总体说来,船帮是松散的民间组织,但却显出严密的江湖组织性。凡是船帮成员,均可在川江沿江码头享受各种优待。这是船帮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。 白沙船帮鼎盛时期,有成员万余名,加上其家属,构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。
朝天嘴码头
清代船帮起源于清代漕运大米,本名清帮,后演变为青帮,白沙船帮所以纳入旧时帮会之青帮。船帮航运到外地,也需要地方帮会关照。上岸船夫在专门茶馆酒店落座后,客气招呼堂倌泡盖碗清茶,意即要拜会当地青帮道友,于是就会上演“家礼问答”。船帮中人,遵循“在家子不敢言父母名,出外徒不敢言师姓”。“家礼问答”过程中,辅以特殊动作,贯穿船帮约定的隐语暗号。白沙船帮的此类史料散佚了,兹从《清门考原》转录一段“家礼问答”,以资参读:
堂倌:贵帮头?
来客:江淮泗。
堂倌:贵字派?
来客:通字(或答二十二)。
堂倌:令尊师(或贵前人)?尊姓上下?
来客:敝家师姓某,上某下某。
堂倌:令师爷尊姓上下?
来客:敝师爷姓某上某下某。
堂倌:令师太尊姓上下?
来客:敝师太姓某上某下某。
堂倌:请问老大贵姓?
来客:好说。敝姓潘。
堂倌:请问,还是本姓潘头顶潘?
来客:头顶潘。
堂倌:请问老大贵庵?
来客:黄氏庵。
堂倌:请问老大占哪个字?
来客:好说。兄弟占通字。
堂倌:香头多高?
来客:二丈二。
堂倌:香头多重?
来客:二两二钱。
堂倌:身背几炉香?
来客:二十二炉。
堂倌:头顶几炉?
来客:二十一。
堂倌:手携几炉?
来客:二十三。
白沙船帮的形成,主要有三个原因。一是单船运输量有限,在大码头白沙,只有组成船队才能接大单。其次,船民以船为家,居无定所,必须拉帮结派才能生存。第三,川江滩多浪激,遇险时必须有人倾力相助,唯有帮派靠得住。
清朝政府允许船帮存在,有着想控制船民,维护社会秩序的因素。船帮的主要使命,大致为执行官府旨意,向船工指派官差,收取杂费。掌握本码头班子,举办封建性礼教活动。出头承揽客货,与货主协商运价。订立行规条款,督促执行,调解纠纷。为了服众,船帮会首多由袍哥大爷担当。他们上与官府来往,下与地方头面人物应酬,船民大小事情均需仰仗他们出面斡旋,以求安全保障和业务关照。为此,船民必须向会首缴纳各种费用,如靠岸费、业务介绍费、船头费、红利钱等。他们还要向行帮交纳各种封建性礼教的抽头费,如阴历三月十五的财神会、四月廿八的岳王会、六月初六的王爷会等费用。
白沙记忆 摄影/黎正洪
川江本是木船一统天下。19世纪末,外国机动轮船进入白沙,标志着川江航运的机器时代到来,具有进步意义,却给木船运输带来灭顶之灾。机动轮船马力大,承载力强,川江干流进出口货物和旅客,逐渐被轮船夺走,木船业务受到很大影响,船工难以维生。各船帮为了生存,进行过暴力抗争。大势所趋,1923年前后,白沙盐商们考虑以木船运盐损失巨大,将盐全部托交轮船运输,其他客商群起效尤,木船业走向衰落,白沙船帮进入式微期。
抗战时期长江中下游失守,航线缩短,木船重新派上用场,为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。据1996年版《江津县志·交通志·船舶》记载:1937年江津县在长江航运的木船305只、总吨位2218吨,两年后增至702只、总吨位28776吨。这可谓是江津船帮在历史紧要关头之复现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机动船逐渐取代木船。1953年3月1日,成立白沙桡业公会,同时成立白沙船民协会,标志旧式船帮从此结束历史。到1980年,长江运输不再使用木船,动听的川江号子,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。
《楫水白沙》白沙文丛之一白沙溯源《白沙船帮及其创造的航运经济奇迹 》
如您也有突出白沙镇特色
内容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各类作品
发布于:北京市